全画幅相机的标准镜头指焦段50-55mm,光圈f1.4-2.0的镜头。这类镜头光学结构成熟、生产简单、市场需求大,所以佳能、尼康、索尼等厂商都有丰富的选择。而如果换算到Aps/DX相机上,标准镜头的焦距就应该是30-35mm,光圈f/1.4-1.8。诚然可以用全画幅的35mm定焦代替,但是镜头重量和价格都有些违背裁幅相机的设计初衷。
适马曾在2005年发布APS-C画幅的30mm f/1.4,由于约等于全画幅45mm f/2.1,所以备受关注。但是因为普遍存在跑焦现象(佳能口、尼康口焦点前后无规律偏移,宾得口由于是机身马达驱动,对焦相对稳定),在用户中并没树立起口碑。后来市面上也出现了尼康DX 35mm f1.8G、索尼DT 35mm f1.8、宾得DA 35 mm f/2.4。不过这些镜头太注重降低成本,要么品控差;要么使用塑料卡口,最大光圈都未提升到f1.4。
2013年,适马终于对它进行了更新,新产品命名:适马30mm f/1.4 DC HSM Art,其Art系列的身份表明适马公司对该镜头的重视。新款无论外观和内部光学部分都进行了更新,光圈叶片的数量从8片增加到9片,最近对焦距离也从0.4米减少到0.3米。该镜头做工极好,采用内对焦和全时手动对焦设计,对焦过程中镜头长度不变。仅对焦到近端时后口镜片微微缩进3mm左右,露出漆黑的镜管内壁。自动对焦快速安静,最关键的是我使用usb dock校准镜头焦点后,自动对焦精准(机身是尼康D7200)。调焦环手动对焦幅度大概有100度,新镜头的对焦环阻尼比较重,好在旋转力度均匀。

外文名 | Sigma 30mm f/1.4 DC HSM Art |
---|---|
发布时间 | 2013年1月 |
镜头分类 | APS-C画幅单反自动镜头 |
光学构造 | 8组9片 |
图像防抖 | 无 |
光圈叶片数 | 9片 |
最近对焦距离 | 0.3m |
滤镜尺寸 | 62mm |
尺寸 | 63.3x74.2mm(长度x直径) |
重量 | 435g |
遮光罩型号 | LH686-01 |
解析力 | Resolution:(尼康D7200)

光圈全开时中心到边缘锐度都可用,但有明显的玫红色横向色像差。光圈收到f/4时整体解析力达到最佳。与老款相比,大光圈下适马A 30mm f/1.4 DC HSM解析力有明显提高。
像素:6000×4000,100% jpg直出切片:
















下面是外网的解析力评价,显示f/1.4时边缘锐度不可用。我觉得自己评测的这支得分要高于它:

畸变 | Distortion:

桶型畸变可以稍微再轻微点(“水映菲林”测试镜头畸变时通常关闭机身的“失真校正”功能)。

焦外 | Bokeh:

背景的焦外虚化非常柔和(焦外虚化没有好坏之分,更多取决于个人爱好和实际拍摄要求)。





纵向色差 | LoCA:

焦外虚化有非常明显的紫边,实拍中大光比下很容易就显露出来(纵向色差是指焦外高反差边缘出现的刺眼的色边,通常是紫色、洋红色或蓝色。一般大光圈镜头无法完全抑制)。

眩光 | Flare:

逆光有淡淡的耀斑,画面反差没有什么影响。

呼吸效应 | Breathing:

呼吸效应抑制得不好,切换到近处对焦时视野有些变窄(呼吸效应指的是当你焦段不变,仅旋转对焦环向远或向近改变焦点时,相机看到的视野会变宽或变窄,产生一种小幅变焦的错觉)。

星芒 | Stars:

9片光圈叶片,小光圈时拍摄呈现锐利的18线星芒。

暗角 | Vignetting:(关闭机内矫正)

Art镜头像场比较大,因此在Aps-c相机上暗角轻微。甚至勉强覆盖全画幅,但我不建议这样用。因为在全画幅相机上拍摄边缘锐度太低了,还不如便宜的佳能老的35mm f2(无防抖版)或尼康35mm f2D。

总结 | Summary:
适马30mm f/1.4 DC HSM Art相对于老款主要修正了无规律跑焦,提升了大光圈下边缘锐度。由于机身兼容问题,AF对焦时可能焦点会存在(有规律的)偏移,需机身进行af微调。如果是没有af微调的入门级相机,就还得用适马USB Dock底座校准。总之校准之后该镜头对焦非常可靠。虽然这类大光圈镜头都有明显的焦外色边;桶型畸变校正也不算很优秀,但是这些可以通过后期ps轻松处理。再加上高档的设计、奶油般虚化、锐利的星芒等,促使它对Aps/Dx用户极有吸引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