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于纯玩、非正式拍摄,Micro 4/3是我非常喜欢的系统。小巧轻便、机身和镜头群成熟,特别是机身性价比很高。对于我个人而言,机身我更喜欢松下的,视频功能强大品控更好。而镜头我则痴迷奥林巴斯的做工手感、更多的金属用料、高端镜头能使用传统的手动对接(其它品牌的微单镜头一般都使用步进对焦马达+线控手动对接)。例如奥林巴斯17mm f/1.8大部分使用金属,各部件结合紧密。对焦环往下拉会切换到手动对焦,调焦环手动对焦幅度大概有90度。

外文名 | Olympus M.Zuiko Digital 17mm F1.8 |
---|---|
发布时间 | 2012年6月 |
镜头分类 | M4/3画幅微单自动镜头 |
镜头卡口 | Micro 4/3 |
光学构造 | 6组9片 |
图像防抖 | 无 |
光圈叶片数 | 7片 |
最近对焦距离 | 0.25m |
滤镜尺寸 | 46mm |
尺寸 | 36x58mm(长度x直径) |
重量 | 120g |
遮光罩型号 | LH-48B |
解析力 | Resolution:(奥林巴斯E-M10 II)

光圈全开中心解析力就很好;但边缘明显不如松下15mm f1.7。后者最大光圈中心边缘几乎一样锐利,而奥林巴斯需光圈缩小到f4才优秀。
像素:4608×3072,100% jpg直出切片:









下面是外网的解析力评价,我实拍测试的这支边缘没有这么锐利:

畸变 | Distortion:

通常定焦镜头能更好地控制畸变程度,不幸的是奥林巴斯17mm f/1.8桶型畸变非常严重(“水映菲林”测试镜头畸变时通常关闭机身的“失真校正”功能)。

如果开启相机的机内校正功能,拍摄的照片就没有畸变了,但代价是视野轻微变窄。

焦外 | Bokeh:

等效全画幅34mm f/3.6,因此焦外虚化不明显(焦外虚化没有好坏之分,更多取决于个人爱好和实际拍摄要求)。

纵向色差 | LoCA:

前景的高反差边缘有洋红色边,比松下15mm f1.7稍轻微一些(纵向色差是指焦外高反差边缘出现的刺眼的色边,通常是紫色、洋红色或蓝色。一般大光圈镜头无法完全抑制)。

眩光 | Flare:

和松下15一样,小口径镜头似乎逆光都有比较明显的光斑。

暗角 | Vignetting(关闭机内校正):

暗角比松下15轻微。
